3月28日,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,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“光改赋能 智安领航,高校数字化转型创新与发展研讨会(云南站)”在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召开。
会议聚焦高校光改数字化及 AI 赋能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与技术前沿,邀请到了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、高校信息中心主任、科技企业代表,通过主题报告、线下参观交流等形式展开深入研讨。全国多所高等院校信息中心分管领导、负责人、技术人员,以及网络安全相关学科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参加会议。
云南翰文教育集团董事长 杨红卫 致辞
杨红卫董事长在致辞时指出,数字化转型绝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,更是对教育的全方位重塑,当前AI 的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正快速显现,集团也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,持续加大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与建设力度,并在提升教育质量、优化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。她坚信,通过此次研讨会,一定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,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,并携手共进、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,共同推动教育技术的进步,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。
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、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 钟晓流 讲话
钟晓流副会长表示,本次 “光改赋能,智安领航”研讨会十分必要。网络作为教育信息化最基础的载体,从传统以太到全光,这是技术的显著进步。同时,安全在信息化进程中至关重要,需要构建涵盖物理、网络、系统、设备以及数据安全的信息化体系。他希望与会人员能够围绕网络技术发展如何落地应用、提高效能,以及如何构建安全系统展开深入探讨。
研讨会主题分享:
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、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
钟晓流
《AI智能教育的有为和弗为》
钟晓流副会长从AI的三大核心要素——数据、算法和算力入手,重点强调了数据完整性和算法效率的重要性。他指出,AI正在改变教学模式,从传统的师生二元结构转向“师生+AI助手”的三元结构,并在教学设计、试题生成等方面发挥作用。然而,AI存在局限性,如依赖数据质量、缺乏情感和创造力,甚至可能产生错误内容。他表示,未来通用人工智能(AGI)可能接近人类水平,但需警惕伦理风险,如数据隐私和意识形态偏差。最后,他呼吁教育者优化AI使用策略,完善数据体系,同时保持对技术的敬畏,避免过度依赖,确保AI服务于教育的本质目标。
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中心主任、高级工程师
金峰
《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光网络建设思考与实践》
金峰主任表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通过全光网络改造项目,成功解决了校园网设备老化、安全隐患和带宽不足等核心问题。项目采用以太光技术架构,实现教学区与宿舍区的差异化覆盖,单房间带宽达2.5G,满足未来不少于5万人接入需求。关键成效包括:弱电间标准化改造消除火灾风险;出口流量分流优化管理;智能化运维平台提升效率80%;东西向流量监测强化内网安全。项目创新性支撑"6朵云"教学体系,获全国"光华杯"一等奖,验证了"需求导向+技术前瞻"的建设思路。通过运营商合作与冗余设计,学校构建了安全、高效、可扩展的数字底座,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典范,充分体现"以师生体验为核心,以教学需求为驱动"的信息化建设理念。
云南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、教授
李汉斌
《新形势下的基础网络和安全体系建设》
李汉斌教授在校园网建设方面指出,当前面临接入密度高、带宽压力大、运维被动等挑战,提出分层规划、差异化服务等解决方案,强调以太网技术的稳定性和扁平化架构的优势。在网络安全方面,他重点分析了AI技术带来的新型风险,包括深度造假、数据泄露等问题,建议采用零信任架构强化防护。此外,他提出通过用户实名制、运维信息化等措施提升管理效率,并建议与运营商合作共建5G专网来优化无线服务。李汉斌强调,校园网建设需要顶层设计思维,既要保证技术的前瞻性,又要确保安全性和稳定性,为教学科研提供可靠的网络支撑,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参考。
深信服教育事业部副总经理
张涛
《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数‘智’化转型》
张涛副总经理表示,当前高校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,人工智能全面渗透教学、科研、管理等领域,促使教育模式向 “以学为中心” 转变。人工智能在高校的应用场景多元,像智能助教可辅助教师教学、助力跨学科研究突破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,还能通过智能审批简化管理流程。但在推进过程中,高校面临人才短缺、基础设施薄弱等难题,在实际运用中以实际需求为指引,不盲目追逐大模型,积极开展生态合作整合资源,实现高效且低成本应用。总之,AI 赋能高校需以数据为基础、以场景为优先,以此提升教学效率与管理智能化程度。
厦门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副主任、高级工程师
郑海山
《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的应用和安全》
郑海山副主任指出,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高校教学、科研与管理。在教学上,智能助教和数字人技术显著提升效率,降低录课成本;科研中,AI加速论文分析与跨学科研究;管理上,智能审批与RPA优化流程。然而,高校面临人才短缺、算力成本高、数据安全等挑战,需分阶段实施,优先落地见效快的场景,并通过校企合作降低技术门槛。同时,AI应用也带来较多安全问题,因此需建立校内知识库微调模型,规范AI生成内容标注,并完善责任归属机制。未来,高校应分层建设智能系统,鼓励生态合作,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以适应AI时代。
深圳市信锐网科技术有限公司资深教育专家
贺权全
《光电一体自动驾驶的AI网络》
贺权全老师指出,光电一体自动驾驶网络可以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提供创新解决方案。该技术通过以太光三层架构,实现单房间2.5G带宽。核心创新在于"光电混合缆+AI芯片"的深度融合:混合缆解决供电和布线难题,冷接技术提升部署效率;AI芯片实现网络状态实时感知,可提前预警故障并自动优化无线信道。通过GDP机器人实现智能诊断,数字孪生机房实现可视化监控。这些创新不仅解决了传统校园网的带宽不足、运维复杂等问题,更构建了"高带宽、低时延、自运维"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。该实践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路径,通过光电一体与AI的深度结合,为智慧校园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中国电信智慧教育行业产业研究院
王惠婷
《中国电信为人工智能 DeepSeek + 教育行业发展赋能》
王惠婷介绍了EPC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创新应用。电信通过构建AI一体化服务体系,提供四种灵活部署模式:公有云服务、私有化部署、轻量化模型和垂直领域模型,满足不同学校需求。核心应用包括智能问答系统实现"查办一体",减少50%行政咨询量;流程自动化简化审批流程;数据管理平台统一数据口径;心理健康系统通过情感大模型提供24小时疏导服务。通过教师培训工作坊和生态合作,电信正推动教育管理向智能化转型,显著提升学校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,为教育数字化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撑。
研讨会结束,与会嘉宾实地参观学校艺术文化产业学院、学生一站式社区智慧光改、数据中心机房,对学校“以师生体验为核心,以教学需求为驱动”的信息化建设理念给予高度评价。
艺术文化产业学院
学生一站式社区
数据中心机房
本次研讨会从全光网络建设到AI教育应用,从安全体系构建到产学研协同,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出发,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丰富思路与方法,为高校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照样本。未来,各高校将合作共识,共同勾勒出以技术为基、育人为本的高校数字化发展蓝图 。
合影留念
来源:品牌文化部
编辑:张彪
审校:华敏 / 张彪 / 金峰